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党建工作 >> 标杆院系 >> 正文

补短板奔小康,10个要点读懂总书记最新重要文章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20-06-03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人才教育

1.“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”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,攻坚克难,砥砺前行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。

 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,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、接续奋斗,总体而言,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,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。

2.做出这个重要判断,依据什么?

 从综合发展指标看:经济实力大幅跃升,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和城镇化率不断提升。

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: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,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,形成了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,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,家电、汽车、住房条件等显著改善。

 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看: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、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,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,人均预期寿命、农村居民接入电力的比例、饮用安全水源人口的比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。

  国际社会普遍赞赏我国发展成就,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“优等生”。

资料板

2019年,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.1万亿元,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合超过1万美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,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。城镇化率达到60.6%,高校扩招100万人。

我国2018年人类发展指数排在第85位;是联合国引入这一指数以来,世界上唯一一个从“低人类发展水平”跃升到“高人类发展水平”的国家。

 我国已经形成了超过4亿人的、世界上规模最大、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;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。

3.把握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3个关系。

 一是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。二是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。三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。

4.怎么理解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?

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。我国发展不平衡,城乡、区域、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,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。

5.哪些标准是绝对的?哪些是相对的?

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中,有的是绝对指标,比如脱贫;同时也有不少相对指标,如环境改善方面的指标,这类指标将来还要持续改善。

6.怎么把握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?

 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,既要看量化指标,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。

7.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哪些突出短板?

 从人群看,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。从区域看,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。从领域看,主要是生态环境、公共服务、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明显。

8.补短板的重点任务有哪些?

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,做好以下工作: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;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;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;健全社保兜底机制。

9.方方面面的工作怎么抓?

 各级党委和政府:认真履行主体责任;

各级领导干部:咬定目标、真抓实干,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;

东中西各地区: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异,工作也应各有侧重;

中西部欠发达地区,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:继续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啃下硬骨头、完成硬任务;

 中西部发展水平相对好的地区:按照既定部署完成剩余脱贫任务,巩固脱贫成果,增强可持续性;

  东部发展水平较高地区:在目前发展基础上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力,同时持续做好东西协作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,这也是硬任务;

全社会: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;坚定发展信心。

10.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有机衔接。

 当前,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“最后一公里”,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。

 要结合研究制定“十四五”规划,部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发展,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有机衔接。